-
2019-04-22
純水設備主要的12種常見問題你了解嗎?下面跟隨小編一起看一下
純水設備主要有以下12大常見問題:
一、給水壓力高的原因可能是:
(1)高壓泵出口門調節不當;
(2)從高壓泵到反滲透器之間的管道堵塞;
(3)濃水調節門關的太緊或堵塞,濃水排放流量小;
(4)回收率太低。
二、回收率高的原因可能是:
(1)給水壓力過高;
(2)給水流速不足;
三、純水設備兩端壓降高的原因可能是:
(1)濃水流速高;
(2)膜元件污染;
四、高壓泵停止運轉的原因可能是:
(1)泵出水壓力過高(大于1.7MPa);
(2)泵入口水壓力過低(小于0.05MPa)。
五、回收率低的原因可能是:
(1)給水流速過高;
(2)給水壓力或濃度低。
六、純水設備產水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:
(1)給水溫度低;
(2)給水壓力低;
(3)濃水濃度太高引起高的滲透壓;
(4)膜污染。
七、純水設備產水量增大的原因可能是:
(1)給水壓力高;
(2)給水溫度高。
八、若設備產水電導率高同時濃水的電電導率也高,并且每段壓力降也高。
原因分析:膜元件受到污染對濃水流速造成了影響。
九、產水電導率高,容器壓降變大,產水流量低
原因分析:膜元件污染
十、容器的壓降大,產水流量低但電導率增加
原因分析:膜元件通道污染或阻塞。
十一、給水壓力低的原因可能是:
(1)給水流速不適當;
(2)系統泄漏;
(3)高壓泵入口水壓力不足或泵部漏水、漏氣;
(4)精密過濾器濾芯污堵;
(5)高壓泵故障。
十二、純水設備產水電導和濃水電導率同時升高的原因可能是:
(1)濃水管道或濃水調節閥污堵;
(2)回收率過高。
以上就是純水設備主要的12種常見問題了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2019-04-192019-04-182019-04-172019-04-162019-04-15
-
2014-06-23
什么是水的硬度?
水中有些金屬陽離子,同一些陰離子結合在一起,在水被加熱的過程中,由于蒸發濃縮,容易形成水垢,附著在受熱面上而影響熱傳導,我們抒水中這些金屬離子的總濃度稱為水的硬度。如在天然水中最常見的金屬離子是鈣離子(Ca2+)和鎂離子(Mg2+),它與水中的陰離子如碳酸根離子(CO32-)、碳酸氫根離子(HCO3-)、硫酸根離子(SO42-)、氯離子(CL-)、以及硝酸根離子(NO3-)等結合在一起,形成鈣鎂的碳酸鹽、碳酸氫鹽、硫酸鹽、氯化物、以及硝酸鹽等硬度。水中的鐵、錳、鈄等金屬離子也會形成硬度,但由于它們在天然水中的含量很少,可以略去不計。因此,通常就把Ca2+、Mg2+的總濃度看作水的硬度。水的硬度對鍋爐用水的影響很大,因此,應根據各種不同參數的鍋爐對水質的要求對水進行軟化或除鹽處理。2014-06-232014-06-232014-06-232014-06-23
-
2014-06-23
一、反滲透設備系統給水的一般要求
反滲透給水的水質要求如表6-1所示
給水水質醋酸纖維素膜
芳香聚酰胺復合膜
PH值
4~6
2~11
溫度(℃)
5~30
1~45
濁度(NTU)
<1.0
<1.0
淤泥密度指數(SDI)
<5
<5
總有機碳(TOC)(mg/L)
<3
<3
氯(mg/L)
<1
<0.1
鐵含量(mg/L)
給水中溶氧>5 mg/L時,Fe<0.05
SiO2(mg/L)
濃水中SiO2<100
Ca,Sr,Ba
硫酸鹽離子積<0.8Ksp
LSI
PHb-pHs為負值
二、 反滲透給水預處理的必要性
為了保持膜組件良好的設計性能和安全的運行,保證膜的使用壽命,必須對原水進行適當的預處理。必須根據水質條件、膜組件的特性和對給水的質量要求,選擇合適的預處理方式。
(一)不同原水水源的水源對象
不同原水水源由于組成與雜質成分的不同其預處理對象區別如下:
(1)地下水是從井中公元前出的地下砂層的水,水中的混濁物質、有機物含量少,因此深井水的污染指數幾乎少于1.0,一般少于2.0,故預處理系統相對比較簡單。
(2)地表水溶量氧大,在陽光下具有生物生存的條件,因而水中往往有微生物存在,且很少存在還原性物質。一般地表水含有以硅、鋁為主的懸浮物、膠體物及有機物形成的膠體物質。
(3)海水中則可能含有微生物、有機物、膠體和懸浮物顆粒。
(二)促使膜性能降低的膜污染因素
(1)使膜本身發生化學變化。包括使芳香聚酰胺膜的胺基受氯和其他氧化性因素的作用而破壞;醋酸纖維素膜的酯基受溫度和pH值影響而水解;膜受強酸、強堿的溶解等。
(2)使膜表面或膜內受水中懸浮物、膠體顆粒的覆蓋和污堵。
(3)膜表面微溶鹽的結垢。
(4)膜受水中微生物、菌藻類的黏附、污堵、侵蝕和生物降解。
(5)水中有機大分子對膜的污堵或小分子有機物對膜的吸附污染。
三、反滲透設備給水處理方法概要
膜的污染、堵塞和侵蝕性因素包括結垢物、金屬氧化物、懸浮物和膠體、有機物、生物污染等,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經典常規的水處理方式,但要求比較嚴格。反滲透給水預處理方法概要如表6-2所示。
表6-3為膜的污染因素的處理方法匯總,亦可組合數種方法一起使用。
被處理的有害物質預處理方法提要
CaCO3、CaSO4、BaSO4、
SrSO4結垢物質CaCO3結垢可通過濃水LSI的計算,LSI為負值時水質穩定,否則應處理。CaSO4、BaSO4、SrSO4可通過IPb的計算,其值小于0.8Ksp時穩定,否則應處理??筛鶕闆r選擇合理的處理措施,如:①鈉離子交換軟化,加六偏磷酸鈉或有機阻垢劑;②氫離子交換后脫CO2;③加酸穩定,加石灰進行沉淀處理。
水中顆粒物質
砂、黏泥、SiO2、等粒徑大于2um可通過過濾方式處理,小于2um可通過凝聚、雙濾料過濾(由于膠體帶有與膜表面相反的電荷,水中小于0.1um的真正的膠體并不一定易于引起膜的污染,令人擔心的卻可能是于其聚集后所形成的0.3~0.5um的顆粒)。在進入給水泵前設置5um保安過濾器。在保安過濾器前必須設置機械過濾器。
鐵、錳、硫化物
水中溶有的鐵、錳或硫化物,遇到空氣或Cl2可能氧化或沉淀。
膜所允許的鐵濃度,由于pH值、溶氧的不同而變化很大,一般為0.1~0.05mg/L,加酸至pH=5.5,對膜無污染。給水中最大允許含鐵量與含氧量和pH值的關系大致是:
O2(mg/L) Ph 允許Fe2+( mg/L)
<0.5 <6.0 4.0
0.5~10 6~7 0.5
5~10 >7 0.05
降低原水中大量鐵、可采用曝氣-錳砂過濾器
井水中存在H2S時,如被氧化成硫磺,會污染膜表面??刹捎藐柟馄貧庋趸?、過濾脫硫。
重金屬經氧化或空氣氧化后,通過過濾或直流混凝過濾除去管道、泵等設備銹蝕產物
采用耐腐蝕材料的管道和設備,低壓部分采用塑料,高壓部分部分采用316S.S,或內襯耐蝕聚合材料,
注意管道系統的嚴密性,以防止空氣進入系統使鐵氧化。
采取過濾方式,過濾前須加凝聚劑。
為了防垢的加酸系統及加酸后的水系統都要采用防腐材料。膠體物質
地面水含膠體物較多,主要是鋁類的黏土,這類膠體顆粒大小在0.3~1.0um范圍,帶負電荷,單用過濾無法除去,故采用凝聚、過濾、直流混凝方法,使膠體顆粒增大至10~20um過濾除去。
當懸浮物、膠體含量過多時,還需凝聚、澄清、過濾。
凝聚劑的使用要注意膜的性質,聚酰胺復合膜帶負電荷,因此不可采用陽離子型的聚合物。
有效的混凝-過濾配合采用聚合鋁和雙濾料(0.6mm石英砂1.2mm無煙煤)及加凝聚劑混凝后再經細砂(0.3~0.5mm濾層800mm)過濾。有機物
有機物對膜污染是復雜的,凝聚澄清和活性碳炭過濾都僅能除去部分有機物。
也可采用超濾除去有機物。細菌
細菌會以醋酸纖維為食物,因而醋酸膜易受細菌的侵蝕;對于復合膜,雖不易被細菌侵害,但細菌黏膜會造成膜的污堵。殺菌一般采用氯:
Cl2+H2O=HClO+H++Cl-
加入水中的氯只有1/2變成HClO,另外的1/2在水中產生Cl-,不起殺菌作用(反應產物的比例取決水的pH值和溫度)。
采用NaClO時:
NaClO+ H2O= HClO+NaCl
從以上兩式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一個NaClO相當于一個Cl2。氯
醋酸纖維膜要求給水含有殘余氯,以防細菌滋生,而氯含量過高又會破壞膜,最大允許連續余氯的含量為1mg/L。復合膜抗氯性差,不允許含有余氯。采取加氯殺菌后需加亞硫酸鈉或經活性炭過濾來消除余氯。
油和脂
進入膜組件的水不允許含有油和脂。處理油和脂一般采用活性炭過濾,也可采用超濾。
SiO2
膜元件在運行中濃水不允許析出SiO2,過飽和SiO2可能聚合而形成不溶解的膠體硅,硅膠會引結垢。
防止SiO2結垢的措施:
控制回收率,這是一種容易的防硅垢的方法,靠降低系統回收率使水中的濃度降低到符合溶解度(對給定的ph值和溫度)的要求。
可采用石灰軟化,一般可降低給水中50%的硅,或在澄清時加入氧化鎂、氯化鐵和鋁酸鈉。
無定形硅的溶解度取決于溫度,提高水的溫度可以防止結垢,也可以將提高溫度與降低系統回收率結合使用。
發現硅的濃度過高時,必須立即清洗,硅垢一旦形成,就非常難于去除。表6-3 對膜的污染因素的處理方法匯總表
前處理CaCO3
CaSO4
BaSO4
SrSO4
SiO2
CaF2
SDI
Fe
Al
細菌
氧化物
有機物
加酸法
⊿
⊙
加阻垢劑
⊿
⊙
⊙
⊙
⊙
⊿
離子交換軟化
⊙
⊙
⊙
⊙
⊙
離子交換脫堿
⊿
⊿
⊿
⊿
⊿
石灰軟化法
⊿
⊿
⊿
⊿
⊿
⊿
⊿
⊿
⊿
預防性清洗
⊿
⊿
⊿
⊿
⊿
⊿
⊿
調整回收率
⊿
⊿
⊿
⊿
⊙
⊿
介質過濾
⊿
⊿
⊿
⊿
⊿
氧化過濾
⊿
⊙
直流過濾
⊿
⊿
⊿
⊿
⊿
混凝
⊿
⊙
⊿
⊙
⊿
⊙
微/超過濾
⊙
⊙
⊿
⊙
⊿
⊙
濾芯過濾
⊿
⊿
⊿
⊿
氯化
⊙
脫氯
沖擊處理
⊿
預防性殺菌
⊿
GAC過濾
⊿
⊙
⊿
2014-06-232014-06-23